药酒 技术和艺术的结晶
转载自《城市快报》2012年12月3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:李宁
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中展示传统药酒制作工艺流程的九尊塑像
杏林仆人
我国的药酒和滋补酒 ,无论是使用热提法还是冷浸法制作而成,其特点 ,都是在制造过程中或者成品酒中加入中草药。这种食药合一的方式 ,除了用酒味弥补中草药的苦味外,更重要的是,酒作为一种溶剂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,所谓的“药借酒力、酒助药势”的说法即来源于此 ,如华佗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 ,道理就在于此。
然而 ,并不是所有的中草药都可以酿制治病养生所用的药酒——就在几个月前 ,北京的宋某用买来的生草乌 、草乌 、川乌等中药自制了药酒 ,并送给三个朋友服用 ,致使两人中毒死亡 、一人受伤——药物选择错误 ,药酒就可能变成毒酒 ,而这样的事例 ,还在不断出现 。虽然现在不少家庭都在自行配置药酒,但酿造出能够达到治病养生作用的药酒 ,从来都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。
【中草药入酒有讲究】
其实 ,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 ,就已经提到适宜用酒渍浸渍的中草药 ,包括五加皮 、葡萄、亭历 、蔓椒等 。
后人对《神农本草经》多有注释 。其中 ,对“五加皮”的描述为“孕辛 ,温 。主心腹疝气,腹痛 ,益气疗 ,小儿不能行,疸创阴蚀。” ,并记载了五加皮治病的案例,其中一例 ,即“定公母单服五加酒 ,以致不死” 。
在对葡萄的注释中 ,也有“可做酒”的字眼,并说明了葡萄酒的来历:“《史纪·大宛列传》云 :大宛左右 ,以葡萄为酒,汉使取其实来 ,于是天子始种苜蓿、葡萄,肥饶也 ,或疑《本经》不合有葡萄,《名医》所增,当为黑字 。”亭历“主症瘕 、积聚、结气 ,饮食 、寒热 ,破坚”,“立夏后,采实阴干 。得酒,良。”蔓椒则“主风寒湿痹 、节疼 ,除四肢厥气、膝痛”,“采茎、根 ,酿酒”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还提及了一些不可入酒的中草药,并且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 :“药有宜丸者,宜散者 ,宜水煮者 ,宜酒渍者,宜膏煎者,亦有一物兼宜者,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,并随药性,不得违越 。”而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药学家陶弘景更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明确列出了几十种不适合入汤酒的中草药 ,如朱砂、雌黄、云母、阳起石、矾石 、硫磺等。
同时 ,陶弘景还提出了药材采集的要点 ,指出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采集到的同一药材的不同部位,其药效可能完全不同 。
早期药酒中所用的中草药数量比较单一 ,唐宋时期 ,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的比例明显提高 ,此时,“君臣佐使”这一组方原则在药酒酿造中显得格外重要 。
“君臣佐使”出自《黄帝内经》:“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 ,主养命 ;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;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 ,主治病 ;用药须合君臣佐使。”也就是开药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,否则,违背这一原则将药物随意组合,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,配制出的药酒可能反而会损害健康。这也是很多专家不建议市民自行配置药酒的原因。
【药材炮制必须细致】
根据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的说法,即使是那些适宜用酒浸渍的中草药 ,其加工炮制工艺也很“讲究”:“凡渍药酒 ,皆须细切 ,生绢袋盛之 ,乃入酒密封,随寒暑日数,视其浓烈,便可沥出,不必待至酒尽也 。滓可曝晒干燥 ,微捣 ,更渍饮之;亦可作散服 。”“凡汤酒膏中用诸石 ,皆细捣之如粟米 ,亦可以葛布筛令调 ,并以新绵别裹内中” 。
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:“凡合药酒皆薄切药,以绢袋盛药 ,内酒中,密封头 。春夏四五日 ,秋冬七八日,皆以味足为度,去滓服 ,酒尽后,其滓捣 ,酒服方寸匕,日三;大法:冬宜服酒,至立春宜停” 。
无论是陶弘景提到的“细切” ,还是孙思邈倡导的“薄切药” ,其实都只是炮制工艺中的基本要求。涉及到具体药材,其加工炮制时的“要求”更多,如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一向遵循“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” ,讲究选料上乘、炮制得法,如原料药材鳖甲、龟甲要经过伏雨冲洗,秋露沾淋,防风要去须 ,连翘要去梗,麻黄要去根节,鹿茸要用酒火烧掉绒毛,人参、玄参要削掉芦头,醋炒青皮 、乳香、香附,酒炒威灵仙、何首乌 ,香油炸虎胫骨等,而所有含动物药的品种,都要求长时间蒸 、煮 、煎 。只有如此 ,才能酿造出质量上乘的药酒 。
本报记者 李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