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酒之最 存于史 藏于书
——书海拾贝 那些与药酒相关的著作
转载自《城市快报》2012年10月15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: 李宁
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(即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)内典藏医学名著展示
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艺术品21米铜版画《丹华济世》部分节选
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,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文明,之所以能流传下来,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旧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甚至世界 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在殷商时代,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。那些文字,是研究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史料 。
对于药酒历史的挖掘,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保存下来的相关文字作品 ,通过相关专著 ,我们可以探寻起源,看到药酒的酿造技术是怎样一步步趋于成熟,了解到药酒的疗效,甚至透过这些,看到那一时代的世相百态。正因为此 ,本报特意以此专题 ,把与药酒相关的典籍,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挑选出来,展示隐藏在药酒中的国人智慧 。
药酒产生于何时?最早的酿造技术是怎样的 ?最早在什么时候被应用于临床……既然怀着追根溯源的心思,和药酒相关的那些“第一”,自然是绝好的探寻途径 ,而这些问题的答案 ,就隐藏在一部部包含了前人智慧的历史典籍中。
《周礼》 最早提出“医酒”概念
自从酒出现后 ,其药用功效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,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所做的《黄帝内经》 ,在“汤液醪醴论”一篇中 ,不仅说明醪醴的制作“必以稻米 、炊之稻薪、稻米者完 、稻薪者坚” ,还明确指出 ,“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 ,以为备耳”,意思是说醪酒是专门为药用而制备的。
西周时期,“医酒”的概念出现,见于西周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周公旦所著的《周礼》一书中,这本书在以后的日子里,成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。“医酒”出现在这本无论对当时 、还是对后世影响都十分深远的典籍中 ,可见在当时 ,药酒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,而且倍受重视 。同时 ,据《周礼》所载,西周时已经有了良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 ,设有“食医中士二人 ,掌和王之六食 、六饮 、六谱……之齐” ,我们现在所说的药酒,就在“六饮”之列 。
《养生方》 药酒酿制的最早最完整记载
1973年12月 ,对于考古界和医学界都是好日子——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 、简书 ,其中有不少医学和养生学著作 。其中,《养生方》《杂疗方》《五十二病方》等 ,共记载了36例药酒方 ,用来治疗蛇伤 、疥瘙等疾患 。因为大部分古书破损严重,具体的药酒配方大多不可见 ,但是从《养生方》现存的文字中,可以辨识出的药酒配方有5种,所用的材料分别是麦冬和秫米等 ;黍米、稻米等;用石膏、藁本、牛膝等 ;漆和乌喙(乌头)等药物 ;漆 、节(玉竹)、黍 、稻 、乌喙等。而据《养生方》对其功效的记载 ,这些药酒 ,一部分用于“房中术”。《杂疗方》中可见的药酒配方也有一例,是把薜荔根等药放入蒸器内制成的一种醴酒。
这些配方,大多是隐约可辨 ,只《养生方》中有一个药方 ,包括了药酒制作的过程、疗效 、服用方法等 ,可以看作是对药酒酿制工艺最早最完整的记载。
《诊籍》 载有药酒治病的最早医案
《养生方》等被认为是秦汉时期的抄本 ,由此可见 ,起码到西汉时,文献中已经有了对于药酒酿制的完整论述。而几乎在同一时期 ,药酒治病的案例,也在西汉名医淳于意的《诊籍》中 ,第一次被记载下来。
淳于意,精医道 ,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因曾任齐太仓令 ,所以又被尊称为“仓公”。司马迁在传世之作《史记》中有一节“扁鹊仓公列传” ,讲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神医扁鹊和淳于意的生平事迹 。
淳于意给人看病时,对病案的记载很详细 ,此后 ,他将看到过的典型病例进行了整理 ,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集 ,即为《诊籍》 。《诊籍》记载了25个案例,包含了病人基本情况 、病情状况、诊断用药 、治疗效果等各方面的完整信息 。
这其中,有两例用药酒治病的医案记载 ,一个是济北王患“风蹶胸满”病,淳于意为其配制了药酒,济北王只喝了三石 ,就痊愈了;另一个是苗川王美人难产 ,淳于意让她饮用莨菪酒 ,随后王美人产下婴孩 。莨菪有麻醉镇痛的功效,用酒冲服后 ,成为了助产剂 ,这种应用 ,尚属首次。
《诊籍》中对药酒的功效 ,并未夸大其词 ,因为《诊籍》对医疗效果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可信度——25个案例中 ,医治无效死亡者多达10人。可见 ,到西汉时 ,药酒已经被较多地应用于临床 ,且多有成功案例 。本报记者 李宁